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国务院工资制度改革小组、劳动人事部关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问题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4 04:19:22  浏览:879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务院工资制度改革小组、劳动人事部关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问题的通知

国务院工资制度改革小组 等


国务院工资制度改革小组、劳动人事部关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问题的通知

1985年8月23日,国务院工资制度改革小组、劳动人事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你院制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职务名称系列及结构比例暂行规定》,经我们审查提出意见,已经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同意。现将修改后的文件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

附件: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下达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和国务院工资制度改革小组、劳动人事部下达的《关于实施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若干问题的规定》)执行。现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和特点,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
(一)职务名称:
科研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按国务院批准的我院各类人员职务名称分列。其中,研究生院按教育部制定的重点高等院校的职务名称分列(详见《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职务名称系列及结构比例暂行规定》)。
(二)结构工资由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津贴和奖励工资四个部分组成。
1.职务工资。按工作人员职务分列工资等级,一职数级,相近职务之间工资额上下交叉。
(1)中国社会科学院管理人员基础工资、职务工资标准表(见附表一)。
(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基础工资、职务工资标准表(见附表二)。
(3)其它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参照国务院批准的有关部门制定的工资标准执行。
2.基础工资、工龄津贴、教龄津贴、奖励工资按国家规定的标准执行。
二、工人执行国家机关工人基础工资、岗位工资标准及有关规定。其工资标准表(见附表三)。
三、实施改革方案的补充规定
(一)行政管理人员和科研专业技术人员均按其实际担任的现职工作确定职务工资。套改新工资标准和实行职务工资的办法,按照《改革方案》第三条和《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第二、三条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专业技术人员兼任行政领导职务,实行任期制的职务工资按所担任的两种职务中职务工资高的一种确定。
(三)鼓励有条件的研究所、出版社、杂志社,转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管理单位。已经实行企业化管理,经济上能够自立的单位,国家不再拨给事业费。在这次工资改革中,除执行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工资标准以及按照核定的增资指标自费进行工资改革外,可以适当多发一些奖金。今后这些单位可以按企业对待,但必须与事业单位的调整工资脱钩。
(四)对有部分经济收入的事业单位,由我院财务部门按照财政部的有关规定核定其收入分成比例和各项基金的比例。其收入的大部分应当用于发展各项事业,一小部分用于奖励基金。多发的奖金,超过限额的,要按规定缴纳奖金税。
四、改革的方法步骤
工资制度的前提是坚定地、有秩序地进行人事制度、劳动制度和管理制度的改革。要为工资制度改革积极创造条件。
(一)制定研究所工作条例、工作职责和工作程序,使研究所的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
(二)定编、定机构、定任务、定人员。各研究所等院属单位,根据科研任务、计划及本单位的各项工作任务,按照院部分配的编制总数调整处室机构设置,核定编制,核定人员,核定工资总额。
(三)制定管理人员、科研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务名称系列和各种职务的人员结构比例、人数限额,以及各种职务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对各类人员规定明确的职责范围和工作任务,建立岗位责任制。
(四)制定各类人员的考核条例考核办法,逐步建立和完善考核制度。
上述各项工作要由我院提出具体实施方案,经国家科委会同劳动人事部审查平衡,报国务院批准后才能实行。
(五)改革现行的人事制度,实行人才合理流动。
1.对全院的科研专业技术干部和管理干部实行聘任制,工人实行合同制。其中对各级行政领导职务实行任命制。
2.实行对院外专业技术人员招聘合同制。
3.试行对国家分配人员和社会招收人员考试录用制及辞退制。
4.允许科研专业技术人员在完成规定的本职任务的前提下,经批准可以申请或应聘到外单位业余兼职。兼职期间作出的工作成绩、科研成果,同本单位职工一样,作为考核、晋升、升级、奖励的依据。
5.严格执行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工作人员离休、退休的规定,使离休、退休工作制度化。
(六)本方案经国务院批准后,从一九八五年七月一日起实行。这次工资制度改革,是对现行工资制度一次较大的改革,要采取积极稳妥的方针,有步骤地进行。加强纪律,严格执行政策,决不能各行其是。凡是违背政策规定的,要检查纠正。情节严重的,要追查责任,严肃处理。同时,要切实做好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
一九八五年七月四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管理人员基础工资、职务工资标准表
附表一 (六类工资区) 单位:元
------------------------------------------------------------------------------------------
|基| 职 务 工 资 标 准 | 基础工资、职务工资两项合计
职 务 |础|--------------------------------|---------------------------------
|工| | | | | | | | | | | |
|资| 一 | 二| 三| 四| 五|六|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
院 长 |40|*315|*300|270|240|215|190|165| |*355|*340|310|280|255|230|205|
副 院 长 |40|*270|*240|215|190|165|150|140| |*310|*280|255|230|205|190|180|
局 (所) 长 |40| |*190|165|150|140|130|120| | |*230|205|190|180|170|160|
副 局(所)长 |40| |*150|140|130|120|110|100| | |*190|180|170|160|150|140|
处长(室主任) |40| | |130|120|110|100| 91|82| | |170|160|150|140|131|122
副处长(副室主任) |40| | |110|100| 91| 82| 73|65| | |150|140|131|122|113|105
主任科员(科长) |40| | | 91| 82| 73| 65| 57|49| | |131|122|113|105| 97| 89
副主任科员(副科长)|40| | | 73| 65| 57| 49| 42|36| | |113|105| 97| 89| 82| 76
科 员 |40| | | 57| 49| 42| 36| 30|24| | | 97| 89| 82| 76| 70| 64
办 事 员 |40| | | 42| 36| 30| 24| 18|12| | | 82| 76| 70| 64| 58| 52
------------------------------------------------------------------------------------------
注: 1.表列带*符号的工资标准,这次改革只适用于该职务中现行工资接近上述工资标准(指基础工资
加职务工资之和)的管理人员。
2.学科片的学术秘书按任免机关批准的职级执行相应的职务工资。
3.现任正副秘书长,按干部任免机关批准的职级执行相应的职务工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基础工资、职务工资标准表
附表二 (六类工资区) 单位:元
------------------------------------------------------------------------------------------------
|基| 职 务 工 资 标 准 | 基础工资、职务工资两项合计
职 务 |础|----------------------------------------|-----------------------------------------
|工| | | | | | | | | | | | | | | |
|资|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一 |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
研 究 员|40|*315|*260|215|190|165|150|140|130|120| |*355|*300|255|230|205|190|180|170|160|
副研究员 |40|*190|*165|150|140|130|120|110|100| 91|82|*230|*205|190|180|170|160|150|140|131|122
助理研究员|40| |*110|100| 91| 82| 73| 65| 57| | | |*150|140|131|122|113|105| 97| |
研究实习员|40| | | 57| 49| 42| 36| 30| | | | | | 97| 89| 82| 76| 70| | |
------------------------------------------------------------------------------------------------
注:表列带*符号的工资标准,这次改革只适用于该职务中本人现行工资接近上述工资标准(指基础
工资加职务工资之和)的科研人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人基础工资、岗位工资标准表
附表三 (六类工资区) 单位:元
--------------------------------------------------------------------------
|基| 岗 位 工 资 标 准 | 基础工资、岗位工资两项合计
岗 位|础|-----------------------------|--------------------------------
|工| | | | | | | | | | | | | | | | | | | |
|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 |二 |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
技术工人|40|73|65|57|49|42|36|30|24|18|12|113|105|97|89|82|76|70|64|58|52
普通工人|40|49|42|36|30|24|18|12| 6| | | 89| 82|76|70|64|58|52|46| |
--------------------------------------------------------------------------
备注: 1.技术工人,学徒期满后考核合格的,转正时执行十级52元的工资标准,定级时执行九级58元的
工资标准。技工学校毕业生,也按此转正定级工资标准执行。
2.普通工人,熟练期满后,第一年执行八级46元的工资标准,第二年定级执行七级52元的工资
标准。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的意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的意见

人社部发〔2011〕6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劳动保障局: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以来,各地积极探索有效的医疗保险付费方式,在保障参保人员权益、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控制医疗费用增长和促进医疗机构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完善医疗保险付费体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为进一步推进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推进付费方式改革的任务目标与基本原则

  当前推进付费方式改革的任务目标是:结合基金收支预算管理加强总额控制,探索总额预付。在此基础上,结合门诊统筹的开展探索按人头付费,结合住院门诊大病的保障探索按病种付费。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的谈判协商机制与风险分担机制,逐步形成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相适应,激励与约束并重的支付制度。

  推进付费方式改革必须把握以下基本原则:一是保障基本。要根据医疗保险基金规模,以收定支,科学合理确定支付标准,保障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待遇。二是建立机制。要建立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和医疗机构之间的谈判协商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三是加强管理。要针对不同付费方式特点,完善监督考核办法,在费用控制的基础上加强对医疗服务的质量控制。四是因地制宜。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办法。

  二、结合基金预算管理加强付费总额控制

  付费方式改革要以建立和完善基金预算管理为基础。各统筹地区要按照《国务院关于试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意见》(国发〔2010〕2号)文件要求,认真编制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支预算。对基金支出预算要进行细化,将支出预算与支付方式相结合,进行支出预算分解。

  要根据基金收支预算实行总额控制,探索总额预付办法。各地要按照基金支出总额,确定对每一种付费方式的总额控制指标,根据不同定点医疗机构级别、类别、特点以及承担的服务量等因素,落实到每一个定点医疗机构,以及每一结算周期,并体现在医保经办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的协议中。医保经办机构要根据协议的规定,按时足额向定点医疗机构支付费用。同时,根据基金能力和结算周期,明确预拨定点医疗机构周转金的条件和金额。

  要将定点医疗机构总额控制指标与其定点服务考评结果挂钩,在按周期进行医疗费用结算的基础上,按照“结余奖励、超支分担”的原则实行弹性结算,作为季度或年度最终结算的依据。

  三、结合医保制度改革探索相应的付费办法

  门诊医疗费用的支付,要结合居民医保门诊统筹的普遍开展,适应基层医疗机构或全科医生首诊制的建立,探索实行以按人头付费为主的付费方式。实行按人头付费必须明确门诊统筹基本医疗服务包,首先保障参保人员基本医疗保险甲类药品、一般诊疗费和其他必需的基层医疗服务费用的支付。要通过签订定点服务协议,将门诊统筹基本医疗服务包列入定点服务协议内容,落实签约定点基层医疗机构或全科医生的保障责任。

  住院及门诊大病医疗费用的支付,要结合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水平的提高,探索实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付费方式。按病种付费可从单一病种起步,优先选择临床路径明确、并发症与合并症少、诊疗技术成熟、质量可控且费用稳定的常见病、多发病。同时,兼顾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当前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疾病。具体病种由各地根据实际组织专家论证后确定。有条件的地区可逐步探索按病种分组(DRGs)付费的办法。生育保险住院分娩(包括顺产、器械产、剖宫产)医疗费用,原则上要按病种付费的方式,由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直接结算。暂不具备实行按人头或按病种付费的地方,作为过渡方式,可以结合基金预算管理,将现行的按项目付费方式改为总额控制下的按平均定额付费方式。

  各地在改革中要按照不增加参保人员个人负担的原则,根据不同的医疗保险付费方式,适当调整政策,合理确定个人费用分担比例。

  四、结合谈判机制科学合理确定付费标准

  付费标准应在调查测算的基础上确定。可以对改革前3年定点医疗机构的费用数据进行测算,了解掌握不同医疗机构参保人员就医分布以及费用支出水平。在此基础上,根据医保基金总体支付能力和现行医保支付政策,确定医保基础付费标准。要以基础付费标准为参照,通过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的谈判协商,根据定点医疗机构服务内容、服务能力以及所承担医疗保险服务量,确定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具体的付费标准。同时,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医疗服务提供能力、适宜技术服务利用、消费价格指数和医药价格变动等因素,建立付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统筹地区要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制定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谈判的程序和办法,在实践中对谈判的组织、管理、方式、纠纷处理办法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五、建立完善医疗保险费用质量监控标准体系

  要建立健全医疗保险服务监控标准体系。要在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范围、医疗服务设施标准基础上,针对不同付费方式特点分类确定监控指标。应明确要求定点医疗机构执行相应的出入院标准,确定住院率、转诊转院率、次均费用、参保人自费项目费用比例以及医疗服务质量、临床路径管理、合理用药情况等方面的技术控制标准,并将此纳入协议,加强对医疗机构费用的控制和质量的监管,切实保障参保人权益。

  要针对不同付费方式明确监管重点环节。采取按人头付费的,重点防范减少服务内容、降低服务标准等行为;采取按病种付费的,重点防范诊断升级、分解住院等行为;采取总额预付的,重点防范服务提供不足、推诿重症患者等行为。

  要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通过引入参保人满意度调查、同行评议等评价方式,完善考核评价办法。要充分利用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完善数据采集和加强数据分析,查找不同付费方式的风险点并设置阈值,强化对医疗行为和医疗费用的监控,并总结风险规律,建立诚信档案。要将监测、考评和监督检查的结果与医保实际付费挂钩。

  六、统筹规划,精心组织,以点带面推动实施

  推动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各地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抓好组织工作。在推进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中,要按照有利于提高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效率,有利于调动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医保管理服务水平,有利于维护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障权益的指导思想,主动改革,敢于创新,针对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调整完善付费政策和办法。

  各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按照本意见要求,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本省(区、市)推进付费方式改革总体规划。要通过建立重点联系城市制度,发现、培育、树立典型,通过搭建交流工作平台,充分发挥典型城市的示范带头作用,以点带面加强对所辖统筹地区的指导。

  各统筹地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按照省(区、市)的统一部署,制定本地区推动付费方式改革的工作方案,明确改革目标、改革思路以及推进步骤。统筹地区工作方案应报送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

付费方式改革涉及各方利益的调整,在改革中要注意维护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妥善处理改革与稳定的关系。要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调,充分听取社会各方意见建议,形成改革的合力。遇有重大事项要及时报告。

二○一一年五月三十一日



抚顺市门牌管理暂行办法

辽宁省抚顺市人民政府


抚顺市门牌管理暂行办法

(抚顺市人民政府26号令)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管理,方便群众,实现我市门牌标

准化,依据国家《地名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我市辖区内的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

单位和居民住宅等均应按此办法设置门牌。门牌的设置,必

须以地名主管部门颁布的标准地名为依据,体现规范、合

理、整齐美观、查找方便。

第三条 市公安局会同地名机构负责门牌的设置、更新

和管理,本办法由市公安局负责组织实施。

第四条 门牌是楼、栋、门洞和门户的标志和代号,凡

涉及需用地址的,均应有门牌号。

第五条 门牌分为主楼牌、支楼牌、独楼牌、单元牌、

楼房户号牌、四合院牌、平房栋号牌、平房户号牌、单位大

牌、单位中牌和单位小牌。

第六条 楼牌均为白边,街路名称为蓝底白字,号码部

分为白底红字,主楼牌、支楼牌、单元牌和户号牌均为蓝底

白字白边。

第七条 单位大牌为黑色黑体字黄铜牌,楼房户号为铝

牌,其它均为搪瓷牌。

第八条 门牌的规格为:

主楼牌长80厘米、高45厘米,支楼牌(独楼牌)长60厘

米、高35厘米,单元牌长25厘米、高8厘米,楼房户号牌长

9厘米、高4厘米,平房栋号牌长30厘米、高20厘米,平房

户号牌长13厘米、高7厘米,单位铜牌长60厘米、高40厘

米,单位中牌长40厘米、高30厘米,单位小牌(四合院牌)

长14厘米、高8厘米。

第九条 各种门牌的字号均采用仿宋体。

第十条 编排顺序:东西向路,由东向西编号,北侧编

单号,南侧编双号;南北向街,西侧编单号,东侧编双号;

以浑河为界,浑河以南由北向南编号、浑河以北由南向北编

号。站前地区以中央大街为端点,由内向外按前进方向编

号,沿街路仅一侧有房屋只编单号或双号。

第十一条 编号原则

(一)两层及少于三个单元的住宅楼设一个楼牌,两层

以上并超过三个单元的住宅楼设两个同样号码的楼牌。

(二)楼上是住宅,楼下是单位的楼房,单位的门按顺

序编支门牌号(支号不分单双号),住宅编户号。

(三)住宅楼各单元设单元号,楼内住户设户号,户号

分楼层设号即一层为101、102、……二层为201、202……以

此类推。

(四)沿街、路的拐角楼及面向十字路口或广场的建筑

物,按其主体座落位置及面临街路的主干道编号。

(五)沿街、路成栋的平房,在面临街路的一面设栋

号,其余各栋按顺序设支号,栋内住户设平房户号。

(六)沿街、路独立存在的平房,按街、路前一个主

号,编支门牌号。

(七)不临街、路的建筑物,按临街的建筑物主门牌号

(楼号)由外向内编支门牌号。

(八)多单位在一个院内,只编一个主门牌号,院内各

单位按顺序编支门牌号。

(九)居民大院,只在院大门设一个主号(四合院号)

院内住户编户号。

(十)一个单位有两个以上大门,并分别设在不同街、

路上,分别按所在街路编号。

(十一)县团级以上单位设铜牌。不够县团级,但知名

度较高的单位,经市公安局批准,可设铜牌。

(十二)不宜编号的住宅及情况复杂,不规则的房屋本

着衔接有序,好找好记的原则,酌情编号。

第十二条 编号端点有建筑余地或近期拆迁的旧房地

段,根据规划情况预留空号。街、路两侧有空地的,按50米

左右距离预留一个空号。

第十三条 临时简易房,违章建筑及永久关闭的门不予

编号。

第十四条 门牌安装位置:

(一)铜牌、单位中牌安装在面向街、路正门或门柱子

左侧明显处、高度为1.8米至2.6米。单位小牌安装在门楣左

侧,高度1.8米左右。

(二)单元牌安装在门洞上端中央处,户号牌安装在门

楣中央。

(三)主楼牌安装在面向街路的一侧二楼窗檐下端,窗

户与墙角中间。

(四)支楼牌安装在所依附的街路一侧,与主楼牌相适

应的位置。

(五)平房栋号牌安装在面向街路一侧的窗户与墙角之

间,高度为2米至2.4米。

第十五条 门牌的编码、制作、安装、维修、更换和管

理,统由市公安局负责。

第十六条 设置或变更门牌,由房屋产权和管理权单位

或个人向市公安局申请。

第十七条 旧建筑物拆除,施工单位应在动工十五日前

向市公安局报告拆除的门牌号,并将原有门牌如数完好交市

公安局。待建或改建居民区的建设单位应在工程动工十五日

前向市公安局报告,并提供编制门牌、楼牌用的建筑总平面

图。

第十八条 市地名机构颁布新地名和批准地名变更,应

在颁布或批准的十五日内通知市公安局。

第十九条 门牌是国家公共设施受法律保护,除主管部

门外,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更换、拆除。损坏门牌者,

应负赔偿责任;毁坏、盗窃门牌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

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理。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一九九二年元月一日起施行。